道教科仪

道教科仪
(道教科儀, 道教科仪) 為道教舉行齋醮儀式的一種外在行為演示。 其內容包括設壇, 焚香, 化符, 念咒, 上章, 誦經、 贊頌, 並配以燭燈供品, 禹步動作和音樂等, 以通達神靈, 祈求消災賜福。 早期道教科儀多稱〝齋〞, 晉代出現的《太上洞淵神咒經》始見有〝齋醮〞連稱, 唐後才漸以齋醮統稱道教各種儀式。 《洞玄靈寶玄門大義》曰: 〝一者極道, 二者濟度。 極道者, 《洞神經》云心齋坐忘極道矣。 濟度者, 依經總有三籙七品……此等諸齋, 或一日一夜, 或三日三夜, 或七日七夜, 具如儀軌〞。 內容複雜的齋醮儀式是經過長期發展充實才定形的。 東漢五斗米道僅有〝指教齋〞, 〝塗炭齋〞等較簡單的儀式。 東晉時, 上清、 靈寶經系的盛行, 使醮壇儀式名目日益增多。 至北魏, 寇謙之改壇醮直誦為音誦, 豐富了科儀演釋的表現成份。 南朝陸修靜整理道教三洞經書和編製儀範, 對齋醮形式內容作了嚴格的規定, 為齋醮奠定了基礎。 至五代, 杜光庭收編南北朝以來的醮儀於《道門科範大全》, 為道教醮科儀範集大成者。 齋醮儀範經唐宋兩代, 隨道教的發展而盛行。 元明以來又有《靈寶領教濟度金書》、 《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》等多種, 其時齋醮規範已全備。 明代以後, 道教轉衰, 但齋醮仍普遍流行於民間。 現代道教所演釋的齋醮儀式均主要是明以來儀式規範的延續﹔不同地區, 不同派系都依明制有所增減, 但保持其基本內容形式。 道教科儀的基本內容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的, 由若干固定程式為結構單元串連而成, 但各道派在實際演示細節上稍有不同, 加上地理文化環境及各地民風習俗的不同, 使這相對穩定的儀式程序架構在表演形態又有其靈活多元化的一面。 內含煉己(修煉自己)度人(度化生靈)的教義思想。 現今道教科儀大致可分修道法事、 紀念法事及齋醮法事三類。 修道法事是道士們自我持修, 通過誦經而澄清心靈的儀式, 主要是朝暮課誦。 紀念法事是信奉者慶祝神誕及道教節日的宗教活動。 齋醮法事則是為亡者舉行的超度儀式, 包括〝施食〞, 〝賑濟〞等儀式。
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